公司logo

12年+行业经验 专注可持续盈利经营系统落地咨询

—— 以提高企业绩效、运营效率为价值导向

0769-85326983 广东键锋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

稻盛和夫:什么是真正的幸福?

作者:阿米巴经营 来源: 时间:2021-10-11 14:30:17 浏览次数:

幸福的定义取决于你对生活的态度。有些幸福可以很简单,只要用心去感受,它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。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幸福的人。

幸福与否,看的并不是“你处于怎样的状态”,而是“你有怎样的感受”。

只有常怀小感动,人心才会变得柔软,才会为了已拥有的而努力珍惜,而不是为了未得到的而满腹抱怨。

学会给予才有收获,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经营生活、创造生活,人生自会离幸福越来越近。

本文精选了稻盛先生对此的一些理解和诠释,希望您品读完后,能从中受益:

1、感谢是万能药,感谢不仅能把自己引向愉悦的境界,同时,也会让周围的人快乐起来。

2、所谓“率直之心”并不是别人要你向右转你就向右转,并不是盲目顺从,而是抱着谦虚的态度,如实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,然后不惜一切努力奋斗。

3、一个人是否能够感受到幸福,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心态,而并没有任何普遍的标准。

4、为他人尽心尽力的行为,不只是对他人有利,最后福报回到自己身上,对自己同样有利。


一、感谢 


祸福如同交织的绳索——坏事好事交替发生,这就是我们的人生。


因此,好也罢,坏也罢,晴天也好,阴天也好,一概怀抱感谢之心。不仅幸运时,即使遭遇灾难,也要说声谢谢,表示感谢。


好歹现在自己还活着,上苍还让自己活得好好的,就冲这一点,也该感谢。


我常在内心告诫自己,只要实践这一条,就能提升自己的心志,走出开启幸运的第一步。

但是,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不管是晴是雨,都不忘感谢,人要达到这种境界简直太难了。

碰到灾难,你说这也是修行,也该感谢,人家哪有这样的情绪。“为什么就我这么倒霉!”不仅不感谢,还要怨恨,恐怕这就是人性吧。

那么,好运惠顾,事情一帆风顺的时候,感谢之心就自然而生了吗?那也未必。

“好事!那是我该得的,理所当然。”——人往往这样想。“这点好处怎么够!”——还一心想得寸进尺。

人一起贪念就把感谢丢在脑后,也从此远离了幸运。

“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。”我们必须用理性把这句话灌进自己的头脑。

即使感谢的情绪冒不出来,也要说服自己。就是说,随时都准备说一声“谢谢!”持有这种心态非常重要。



对于自己身处的环境,可以采取两种态度。一种是负面消极:卑怯或者憎恨。

另一种是正面积极,把客户提出的苛刻要求看作提升自己的机会。因为选择的态度不同,结果也大相径庭。

人当下越是痛苦就越会发牢骚,鸣不平。但是,这种牢骚和不平,其结果都会返回到自己身上,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。

所以我认为,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,都不能忘记感谢之心。


-不管身处什么环境,都不能忘记感谢之心


但在现实中,即使强调要持有感谢之心,却总是持有不了。尽管如此,要告诉自己哪怕勉强,也要说:“谢谢。”这句话非常重要。

这样来把感谢这种行为习惯化。

通过这种哪怕勉强,也要让自己心里想“谢谢”的做法,可以让自己的情绪轻松起来,内心开朗起来。

再进一步,诚恳地将“谢谢您了”这句话说出口,那么,周围听的人也会心情舒畅,整个氛围就会变得和谐。相反,郁积怨言的糟糕氛围,会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不幸。

不管对于多么细小的事情都要表达感谢,这是优先一切的大事,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。

感谢是万能药,感谢不仅能把自己引向愉悦的境界,同时,也会让周围的人快乐起来。

人无法单独活在这个世界上。我们今天之所以活着,之所以能尽情工作,离不开周围的一切,从空气、水、食品等外界环境,到社会以及家庭成员和工作伙伴等,周围的一切在支撑我们。

从这个意义上说,与其说是活着,不如说是这一切“让我们活着”。如果这样想的话,对于能活在现世,能健康地生活,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感谢之心。

只要能产生感谢之心,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幸福。

不管身处何种境地,都不要发牢骚、鸣不平。

对活着,不!对让我活着,时时地、由衷地表示感谢。

这样来培育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,就能把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、润泽和圆满。



二、直率


如果说感谢之心是幸福的源泉,那么率直之心可以说是进步之母。


让自己心里不舒畅的逆耳之言,照样认真倾听。

如果自己有错,那么不是等到明天,而是今天立即纠正。这样一颗率直之心能够提高我们的能力,提升我们的心志。

松下幸之助先生一贯强调“率直之心”非常重要。松下先生自己没有学问,所以总是用主动请教别人的方法促使自己进步。

这一信念松下先生终生不渝。后来他被誉为“经营之神”,被人们神化了,但他自己依然贯彻“一辈子当学生”的信条。

我认为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才是松下先生真正的伟大之处。

当然,所谓“率直之心”并不是别人要你向右转你就向右转,并不是盲目顺从,而是抱着谦虚的态度,如实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,然后不惜一切努力奋斗。

具备一对虚心聆听他人意见的大耳朵,具备一双真诚审视自己的大眼睛,耳聪目明,充分发挥耳朵、眼睛的作用。

谈到“率直之心”,让我想起我当研究员时的事情。

每当我专心致志做实验,实验出现了预期的结果时,我会情不自禁,高兴得跳起来“啊,太棒了!”我用整个身体来表达这种喜悦。

然而,这时候我的一位助手却总是用冷冷的目光注视我。

有一次,我又兴高采烈地要跳起来,并对这位助手说:“你也该高兴啊!”

不料,这位助手却无动于衷,一副兴味索然的模样,不屑地抛出一句:“你还真是一个轻浮的人。”

他接着说:“为了这点芝麻绿豆的小事,‘太棒了!太好了!’开心得眉飞色舞。值得男子汉高兴得跳起来的事情,一辈子有一两次就不错了。而你动不动就高兴得手舞足蹈,未免太轻率,会被人瞧不起的。”

他这一席话犹如一盆冷水,让我从头到脚感觉一阵冰凉。稍稍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,这样反驳他:

“你的说法或许有道理。但我认为,研究出了成果,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果,也应该把自己喜悦的心情直率地表达出来。

即使看起来有一点轻浮,但是,把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、感恩之心直率地表达出来,可以成为一种动力,激励我们持续这种枯燥的研究和单调的工作。

我的说辞中虽然带了几分苦涩,但却简单明了地表述了我的人生哲学和信条。

那就是,不管什么小事,只要开心,只要感激,就要率直地表达出来,不绕圈子,不装深沉。

只要怀有这样的心态,就能度过幸福的人生。



每当我意识到自己不管在任何环境状况当中都能够确保幸福感时,就不得不认为,所谓幸福,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存在。



三、知足


我觉得一个人是否能够感受到幸福,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心态,而并没有任何普遍的标准。


-是否能够感受到幸福,完全取决于心态


不管物质多么丰富,可是如果欲望没有极限的话,照样无法感受到幸福。而那些陷于赤贫的人,只要能够拥有一颗满足的心,则仍然能够得到幸福感。

在佛陀的教诲中有一条是“知足”,只要我们一心执著于满足自身不断膨胀的欲望,那么就绝对不可能感受到任何幸福。

唯有日日静心反省,压住汹涌的欲望之潮,常怀“感恩”之念,“真挚”付出,只有秉持这样一种生活方式,我们才能够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幸福。

据说人有108种烦恼。佛祖释迦牟尼指出这些烦恼才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元凶。而在这些烦恼当中,最严重的当属被称作“三毒”的“贪”、“嗔”、“痴”。

作为世间凡人,为了生存就无法摆脱烦恼。但是我们又绝不能任由这些烦恼无限制地滋生蔓延。人生如果充满了烦恼,那么就永远没有办法感受到幸福。

我们人原本具备与烦恼相反的、美好的根性。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拥有一颗乐于助人、甘心为他人奉献的美丽心灵。

然而在现实中,这一切都被沉重的烦恼所掩盖蒙蔽。

因此我们才有必要竭尽全力,遏制心中的烦恼。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,深埋于我们心底的美丽善良的心性就必然会得以展现出来。

并且在日常生活中,只要能够怀揣一颗美丽的心灵,即使物质不够丰足,我们也同样能够感受到幸福。

能不能获得幸福,这取决于人的心灵境界——就是说,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抑制利己的欲望,在多大程度上拥有祈愿他人好的“利他”之心。

这才是幸福的关键所在——这是我在自己的人生中学到的。我深深地相信这一点。 



四、利他


1997年9月,我在京都的圆福寺出家,法号“大和”。


原先预定6月剃度,但这时体检发现了胃癌,紧急动了手术。术后两个月,虽然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,但在9月7日,我就以置身俗世的方式,皈依了佛门。


从那时起到11月,我在寺庙进行了两个多月短期的修行。病后初愈,修行相当艰苦,但是,我却从中获得了毕生难忘的体验。


初冬的寒风中,我光头戴着斗笠,身披蓝色袈裟,赤脚穿上草鞋,挨家挨户在施主门口诵经,恳求施舍。


从未经历过的托钵化缘,对我来说是痛苦的煎熬。伸出草鞋的脚趾,让柏油路摩擦渗出了血,忍着疼痛走了半天,身体就像用旧的抹布一样,破碎萎缩。


尽管如此,我还是跟比我早出家的修行僧一起,连续数小时坚持托钵化缘。


黄昏时分,拖着疲惫的身躯,步履蹒跚地走回寺院的途中,路经一个公园,这时,一位正在打扫公园、身穿工作服的老妇人看见了我们,她一只手拿着扫把,跑着来到我的跟前,很自然地将500日元的硬币轻轻放进我的化缘袋中。


那一瞬间,一种未曾经验过的感动贯穿了我的全身,心中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幸福感。


这位妇人看上去不会是生活富裕的人,给一个修行僧500日元的施舍,却不见她有任何的犹豫,而且没有一丝的傲气。


这样一颗美好的、纯净的心,可以说是我有生65年来从未感受过的。这位妇人自然的慈悲行为,让我确凿地体味到了神佛的爱。


把自己的事情搁在一边,先去关心别人,这种热心肠的流露——那位妇人的行为虽然只是一件小事,却显示了人的思想行为中至善至美的一面。


这种自然的德行,教我懂得了“利他之心”的真髓。


“利他”之心,在佛教就是“与人为善”的慈悲心,在基督教就是爱。再说得朴实一点,就是“为世人、为社会尽力”。


在人生征途中,像我这样的经营者,还包括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,利他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汇。


“利他”这个词,听起来似乎有点严肃,其实“利他”很平常,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。


比如,想给小孩好吃的东西,想看到妻子开心的笑容,想让辛苦的父母生活舒适等等。任何行为,只要是出于对周围人的关爱之心,就已经是利他了。


为家人努力工作,帮助朋友,孝敬父母……这些朴实的、小小的利他行为,久而久之,就会扩展到为社会、为国家、为世界的大范围的利他。


从这个意义上说,施舍500日元的这位妇人与特瑞莎修女之间,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。


人本来就具备为世人、为社会尽力的好心善意。


据说最近就有许多年轻人,作为志愿者,自己带着盒饭,赴灾区做义工。听到这些事迹,我强烈地感觉到,利他是人们自然就具备的美好的愿望。


什么时候人的内心会充满深切、纯净、极致的幸福感呢?


绝不是私利私欲获得满足的那一刻,而是利他行为开花结果的时刻。我想许多人会同意这个观点吧。


而且贤明的人都会发现,为他人尽心尽力的行为,不只是对他人有利,最后福报回到自己身上,对自己同样有利。 


-为他人尽心尽力的行为,自己也会得到福报


幸福的定义取决于你对生活的态度。有些幸福可以很简单,只要用心去感受,它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。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幸福的人。
Copyright © 2021 广东键锋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99307号 百度统计
*部分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技术支持:网站建设-天助云
广东键锋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